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1篇
  免费   850篇
  国内免费   764篇
测绘学   436篇
大气科学   883篇
地球物理   1122篇
地质学   2061篇
海洋学   77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83篇
自然地理   106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55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246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354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336篇
  2010年   307篇
  2009年   319篇
  2008年   343篇
  2007年   345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我国相继在多个盆地陆相页岩油勘探中获得突破,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基于现阶段勘探认识,本文认为陆相页岩油富集主要条件是:(1)稳定且有规模和适宜热成熟度的富有机质页岩是重要物质基础,以TOC含量>2%,最佳为3%~4%、母质类型Ⅰ和Ⅱ1型为主,Ro>0.9%或更高(咸化环境0.8%);(2)有一定容积规模的微纳米孔隙且具脆性的多类储层是重要条件,页岩储层有效孔隙度宜>3%~6%;成岩阶段偏低时,纯页岩段不是中高熟页岩油富集段,致密砂岩和混积岩黏土含量宜<20%;成岩阶段高时,页岩黏土含量可高至40%左右;(3)滞留烃数量大且品质好是重要保证,以S1>2 mg/g为门限,最佳>4~6 mg/g;气油比>80 m3/m3,最佳150~300 m3/m3;(4)顶底板具封闭性保持超压且滞留足够多轻-中组分烃类。陆相页岩油分布特征是:(1)有外物质注入的深-半深湖相是页岩油主要富集区;(2)具备“四高...  相似文献   
102.
Global warming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of today’s world. Increasing emissions of the greenhouse gas CO2 are considered as a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 to global warming. One regulating factor of CO2 exchange between atmosphere and land surface is vegetation. Measurements of land cover changes in combination with modelling the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 can contribute to determine important sources and sinks of CO2.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ccurately model the GPP for a region in West Africa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250 m,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GPP based on woody and herbaceous vegetation. For this purpose, the Regional Biomass Model (RBM) was applied, which is based on a Light Use Efficiency (LUE) approach. The focus was on the spatial enhancement of the RBM from the original 1000–250 m spatial resolution (RBM+). The adaptation to the 250 m scale included the modification of two main input parameters: (1) the fraction of absorbe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FPAR) based on the 1000 m MODIS MOD15A2 FPAR product which was downscaled to 250 m using MODIS NDVI time series; (2) the fractional cover of woody and herbaceous vegetation, which was improved by using a multi-scale approach. For validation and regional adjustments of GPP and the input parameters, in situ data from a climate station and eddy covariance measurements were integrated.The results of this approach show that the input parameters could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downscaling considerably reduces data gaps of the original FPAR product and the improved dataset differed less than 5.0% from the original data for cloud free regions. The RMSE of the 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varied between 5.1 and 12.7%. Modelled GPP showed a slight overestimation in comparison to eddy covariance measurements. The in situ data was exceeded by 8.8% for 2005 and by 2.0% for 2006. The model results were converted to NPP and also agreed well with previous NPP measurements reported from different studies. Altogether a high accuracy and suitability of the regionally adjusted and downscaled model RBM+ can be concluded.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vegetation growth forms allows a separation of long-term and short-term carbon storage based on woody and herbaceous vegetation,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03.
为了分析与评估国际GNSS监测评估系统(iGMAS)全球电离层TEC格网产品精度,该文基于iGMAS及IGS各电离层分析中心发布的全球电离层TEC格网产品,进行了精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iGMAS与IGS、CODE、JPL、ESOC、UPC等IGS电离层工作组发布的全球电离层TEC格网产品,在全球、不同纬度带和欧洲等不同区域均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强相关性,互差为0~2.0 TECU;JPL分析中心GIM的内符合精度约为2.5 TECU,iGMAS、IGS、CODE、ESOC和UPC等分析中心GIM的内符合精度均小于1.5 TECU;在2~8 TECU的精度范围内,iGMAS全球电离层TEC格网产品的精度总体与IGS、CODE、JPL、ESOC、UPC等IGS电离层工作组的精度相当。  相似文献   
104.
岷县地形多变、地貌多样、地质环境复杂,近年来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基于易损性影响因素,结合岷县具体情况,选取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公路、房屋、林地和耕地6个指标,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评价体系,将研究区易损性划分为不同等级。结果表明,高易损性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62%,中易损性地区的占比为19.90%,低易损性地区的占比为37.25%,极低易损性地区的占比为22.23%。将易损性结果与地质灾害历史灾害点进行叠加分析发现,中易损性和高易损性地区的历史灾害占灾害总数的50.53%,为岷县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5.
基于ArcEngine的二次开发模式,搭建质量检查软件工作环境。按照数据成果质检内容与要求,实现数据成果质量检查功能,并对数据成果进行质量评定。同时,开发低效用地面积计算和成果数据表格导出等生产工具。一方面提高了低效用地调查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确保了成果的质量,对低效用地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乃至今后的产品成果质量检查评定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6.
在研究和梳理气候评价技术方法和路线的基础上,利用ArcGIS与Python语言二次开发了一套气候评价工具箱,并以榆林市为例对该工具箱的实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工具箱能够快速准确地辅助规划人员进行气候评价工作,大大提高了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7.
利用InSAR技术获取高寒高海拔地区高精度DEM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Sentinel-1A SLC数据为原始影像,利用InSAR技术获取新疆西天山中部高寒高海拔地区小区域DEM,将获得的DEM与常用的SRTM v4 DEM和GDEMDEM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InSAR技术处理Sentlnel-1A SLC数据可以获得分辨率为15 m的高精度DEM,该DEM数据精度优于SRTM v4 DEM和GDEMDEM,能更好地描绘地表地形细节,可作为输入数据获取地面高精度形变信息,为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评价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此外,该方法对DEM数据的更新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8.
祁于娜  王磊 《测绘通报》2021,(6):112-116
我国西南山区很多城镇面临着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开展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重庆市武隆区羊角场镇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在确定区域易发性评价因子的基础上,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两种方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最后采用易发性指数并基于ArcGIS对研究区进行易发性评价和区划。易发性分区结果与已有的地质灾害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采用的组合赋权法先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然后又结合熵值法对权重进行修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影响,对地质灾害易发性的量化更加准确与合理。本文的研究思路可为山区城镇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正式完成星座全球组网。北斗三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采用新一代全球广播电离层延迟修正模型(BDGIM),为用户提供电离层延迟改正服务。本文利用高精度全球电离层格网(GIM)以及实测BDS/GPS数据提供的电离层TEC作为参考,从延迟改正精度及北斗单频伪距单点定位应用、模型系数性能等方面,对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前后(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7月20日)BDGIM模型的改正精度等应用性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将其与美国GPS播发的Klobuchar模型和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播发的BDS Klobuchar模型进行对比。研究表明,BDGIM模型在对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完成前后电离层延迟修正精度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上述时段内,以国际GNSS服务(IGS)发布的最终GIM产品为参考,BDGIM模型在中国区域、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电离层修正百分比分别达到84.45%、74.74%和64.57%;以选取的全球83个GNSS检测站BDS、GPS双频数据实测电离层TEC为参考,BDGIM在中国区域、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电离层修正百分比分别为73.12%、70.18%及68.06%;当BDGIM模型应用于北斗单频伪距单点定位时,在中国区域、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分别实现了2.22、2.66和2.96 m的三维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10.
冰湖作为区域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和主要冰川灾害的启动器,认识其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对探讨冰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及冰湖溃决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8-1980年地形图数据和1994-2016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资料,综合利用RS、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帕隆藏布流域面积≥ 0.01 km2冰湖时空分布及其动态变化,并对潜在危险性冰湖进行判别和评估.结果表明:2016年帕隆藏布流域共有冰湖351个,面积50.48 km2,且面积和数量分别以面积>1 km2和面积<0.1 km2的冰湖为主,这些冰湖主要分布于海拔2800~5400 m之间.近50年来帕隆藏布流域冰湖总体呈数量增多、面积增加态势;海拔<3000 m的冰湖相对稳定,而海拔>4500 m的冰湖数量和面积增加则相对迅速.近50年间帕隆藏布流域冰川面积减少591.34 km2,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末端退缩和冰川融水增加为冰湖形成和扩张提供了发育空间和物质来源.切毛措、光谢错等9个冰湖为潜在危险性冰湖,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帕隆藏布流域冰湖溃决可能处于活跃阶段,其形成和暴发也将更加频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